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负盛名的皇帝。他的传奇不仅在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放牛娃一步步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更因为他在位期间展现出的残酷与多疑,成为少有的铁腕君主之一。
朱元璋晚年几乎清洗了所有曾经辅助他夺取天下的功臣,绝大多数昔日的战友和大臣都没能逃过一劫。当然,其中也有特例,汤和便是其中之一。汤和不仅智慧过人,能够巧妙应对皇帝的猜忌,早在一件小事上便显露了他的聪明才智。
一次狩猎活动中,朱元璋要求随从大臣协助捕杀一头黑熊,众人纷纷响应,唯独汤和保持冷静,没有表现出任何积极参与的意愿。朱元璋的亲信对此颇为不解,质疑汤和为何不把握机会在皇帝面前露面。对此,汤和只是淡然一笑,轻描淡写地说道:“先把这头熊拆开看看。”
展开剩余87%朱元璋因出身卑微,性格中带有强烈的猜忌与多疑,这在他称帝之前尚未显露太多,但登基之后,这种性格迅速成为他治理国家的显著特点。无数大臣因被怀疑而遭受牵连,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震惊朝野的“胡蓝案”。两人是否真有叛逆之心尚无定论,但这桩事件的结局无疑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
然而,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中,汤和凭借智慧与谨慎得以幸存。实际上,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汤和的鼎力支持。最初正是汤和邀请他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如果没有这次邀请,朱元璋的命运可能会大不相同。
尽管汤和与朱元璋自幼相识,按理说两人应有较深的感情基础,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的多疑成性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汤和不懂得分寸,他的结局恐怕与胡惟庸无异。
在清理胡惟庸之后,朱元璋开始对手中的功臣们失去信任,意图仿效赵匡胤削弱功臣权力,将他们手中的兵权逐步收归中央。
机会很快来临,一次打猎活动成为了试探忠诚的舞台。朱元璋带领群臣前往猎场,途中满口豪言壮语,回忆从弱小势力崛起到建立大明王朝的艰辛历程,宣称要“共享天下”。面对这些话,汤和默默低头,心知这“共享”只是朱元璋自我心防的体现,江山怎能轻易分享?
果然,进了猎场,朱元璋便道出真实目的:猎场中有一只黑熊,问谁愿意替他捉拿。众将领争先恐后,想借机讨好皇帝,唯独汤和淡然后退,不为所动。
朱元璋很快察觉汤和的异常,皱眉问道:“信国公为何不言?莫非不愿帮朕捕熊?”汤和故作惶恐,谦称“力不从心”,甚至假装咳嗽,巧妙避开。朱元璋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劝他好好休养。
对此,其他亲信都难以理解汤和为何放弃如此难得的露面机会,但汤和只是淡然一笑,继续保持谨慎。
与此同时,帮助朱元璋捕捉黑熊的将领们陆续被牵连秋后算账,罪名是否确凿无从得知,唯有朱元璋心中明了。
见众将领遭祸,汤和才揭开当年不捕黑熊的真相。他笑问亲信:“你们试过把‘熊’字拆开吗?”众人答道:“一个‘能’,旁边还有‘四点’。”汤和解释道:“一个有能力之人,如果滋生出贪婪、怨恨、愤怒、恨意这四种毒素,会给国家带来何等危害?既然这四毒已生,怎能容忍其存在?”
朱元璋此举不过是暗藏试探之意,他想借此探查朝中究竟还有多少真才实干者。遗憾的是,大多数将领没能参透其中玄机,反而争相表现自己,反而暴露了危险的信号。
如此看来,那些过于锋芒毕露的将领,怎能让朱元璋坐稳江山?清洗终究是迟早的事。唯有汤和识破这盘棋,凭借他的谨慎才得以善终。
汤和之所以能安然无恙,关键在于他的谨小慎微。这也是他多年随朱元璋征战、相处中渐渐领悟的生存之道。
汤和本是一位性格开朗的武将,天性豁达,但在朱元璋面前,他逐渐察觉这位皇帝的心胸极其狭窄,且记忆犹新。多年以前,汤和曾因醉酒言语失当,至今仍被朱元璋铭记于心。
同样身为功臣的汤和仅被封为侯爵,足见朱元璋对他的信任有限。此后,他变得小心翼翼,时刻避免触怒皇帝,哪怕是在战争中也不敢擅自决断。
众所周知,军中将领出征时可有一定自主权,但汤和却始终遵循命令,不敢擅自行动。即使因此错失最佳出击时机,导致战败,朱元璋不仅未加责罚,反而赐予他大片良田。
尽管汤和凭借谨慎打消了朱元璋的疑虑,但他清楚,朱元璋的多疑和严苛,不会让安稳长久。他目睹身边战友一个个被清算,终于醒悟:生命重于一切,权力和兵权都比不上活命重要,且被清算者往往株连家人。
经过深思熟虑,汤和决定放弃权势,选择告老还乡。
可以想象,这一决定令朱元璋欣喜异常。宫中随即设宴款待汤和,宴席上,朱元璋再三赞誉汤和当年起事时的功劳,并允诺要让他光明正大地回家乡,还重修了他的祖宅。
为彻底解除朱元璋的疑虑,退休后的汤和生活奢侈,不仅从江南招来多位年轻女子陪伴,每日与美人把酒言欢。
当此事被御史上奏时,朱元璋非但未责怪,反而称赞汤和功劳卓著,享受这些生活理所应当。
晚年的朱元璋为了确保孙子朱允炆稳坐皇位,几乎铲除所有可能的隐患,但对汤和却罕见地宽容有加。每当提及汤和,朱元璋总感慨其功绩非凡。
能够像汤和那样深谙皇帝性格,活得如此通透,实属幸运。
发布于:天津市配查网-安全证券配资论坛-专业配资平台-靠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