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在开始阅读之前,先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我的文章能为您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同时分享这份阅读的乐趣。未来,笔者还会继续为大家呈现更多精彩纷呈的故事,敬请期待。
李治,是大唐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父亲便是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则是贤德的文德皇后长孙氏。这位大唐的第三代帝王,虽然在历史上显得低调,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常被视为一个平凡而守成的“守业皇帝”,但如果深入探究唐朝的史册,就会发现李治其实是一位仁德孝顺,具备治理天下乾坤之能的君主。
那么,这位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出色?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史料,为大家细细讲述这位帝王的非凡之处。
公元628年,文德皇后长孙氏在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诞下一名男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他取名李治。《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记载:“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顺圣长孙皇后。生于贞观二年六月东宫丽正殿,五岁封晋王。”
展开剩余78%年幼时的李治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深受父亲李世民的厚望。为了培养他成为博学多才的皇子,李世民特地请来了当时名声显赫的贤人萧德言,为李治传授学问、启迪心智。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召李治到身边,问他《孝经》中什么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李治侃侃而谈,毫不迟疑地回答:“孝道乃为最要,今后我也必将侍奉父母,做一个大孝子。”李世民听后大为欣慰,不断称赞他聪明懂事。
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因病去世,李治一直守护在母亲病榻前,临终时痛哭流涕,哀痛不已。这份孝心让李世民看到了李治仁爱的品质,更加疼爱这位皇子。
《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记载:“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大悦曰:‘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李治的储君之位本并非理所当然,因他只是第九子。但两件大事促使李世民最终决定将储位传给他:一是太子李承乾与四皇子魏王李泰之间的储位争斗,二是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期间身体欠佳,李治细心照料左右,使父亲深感安心。
公元643年,唐太宗废黜太子李承乾,立九皇子李治为储君。成为储君后的李治自律严格,待人宽厚,赢得文武百官的一致赞誉。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宫,22岁的李治继位,即唐高宗,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统治时代。
登基后,李治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于国家治理。相比开疆拓土的父亲李世民,他更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他任用贤能之士,短短几年内,大唐国力显著提升,人口从公元652年的约300万户激增至380万户,粮食产量也稳定增长。
“国富民安”成为现实,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犯罪率低,监狱空荡荡的景象屡见不鲜。
虽然李治不热衷扩张领土,但唐军依然锐不可当。在其统治期间,唐军先后击败突厥、平定百济、重创高句丽,成为当时最强劲的军事力量。
公元653年,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密谋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为帝,阴谋败露后,唐高宗震怒,将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密谋者一一处决,暴露出其铁血果断的一面。
此事后,唐高宗意识到,要真正掌握天下大权,必须摆脱旧臣束缚。借“废后”事件,他将权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贬出京城。随后,褚遂良先逝,长孙无忌亦告终,关陇集团失去两大支柱,彻底瓦解。至此,李治成功揽权,成为一位实至名归的君王。
众所周知,唐高宗李治是突厥人的“苦主”。在他统治时期,唐军多次击败突厥,迫使其西迁至高加索平原,甚至远至欧洲。
外国史书中曾记载,1453年5月29日,突厥灭亡东罗马帝国,震惊欧洲。当欧洲诸国听闻突厥军队曾被一位名叫李治的东方君主击退至高加索,便给李治冠以“黄祸”之称。
由此可见,唐高宗李治是一位极为强悍的君王。只是因为他前有光芒万丈的唐太宗,后有权倾朝野的武则天,自己显得稍逊光芒,存在感相对较弱。
但从其执政表现来看,唐高宗李治绝非平庸之辈,反而是位足够卓越、足以推动唐朝走向盛世的贤明君主。
发布于:天津市配查网-安全证券配资论坛-专业配资平台-靠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